曾幾何時,鋰云母渣的處理讓人頭痛不已,堆在那兒,不光占地兒,還讓人提心吊膽,特別是氟、鈹這些成分,一旦滲漏,將會對土壤和水源造成嚴重污染。可如今,這些曾經的“燙手山芋”,卻悄悄變成了搶手的“香餑餑”。某陶瓷廠的老李,指著車間里成堆的鋰云母煅燒渣,興奮的說:“以前是真發愁,沒地方放、不敢亂扔,現在倒好,天天有人打電話問我們要不要賣。”
在傳統的提鋰工藝里,每生產1萬噸碳酸鋰,就會產生40-50萬噸的廢渣,這些渣里含鉈、含鈹、含氟,放久了稍不注意就會污染土壤和水源。更麻煩的是,早些年的技術有限,廢渣中任然有著0.3%-0.8%的氧化鋰在里面,既浪費資源,又加重環境負擔。
隨著國家新固廢政策全面施行,一類固廢標準(無毒害、可露天堆放)成了鋰渣處理的“必過關卡”,企業要么轉型,要么出局。
面對越來越嚴的環保要求,行業并沒有坐以待斃,而是掀起了一場技術升級浪潮,三大技術的突破,讓鋰渣從“負擔”變成“財富”。
減量:新一代硫酸法工藝將鋰渣量至少降低50%以上,也就是說,每生產1萬噸碳酸鋰,現在僅產生20噸鋰渣。而且,經過處理后的鋰渣毒性指標達到一類固廢標準,可以直接用于水泥、陶瓷生產。
提效:江西浩海鋰能聯合南昌大學開發的“全組分利用技術”,更是將鋰渣的資源化利用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。該技術可以把鋰、銣、銫等有價金屬的回收率提升到89%以上,連尾端的硅渣都被做成白炭黑,幾乎一點沒浪費。
低溫節能:江西理工大學研發的低溫加壓焙燒技術采用200 - 400℃低溫加壓焙燒,相較于需要860℃以上高溫的傳統焙燒,不僅大幅降低了能耗,而且鋰浸出率飆升至96%,同時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,實現了經濟和環境的雙贏。
在這場廢渣“重生記”中,粉磨是最為關鍵的一步。就那江西某陶瓷企業來說,他們把閑置的瓷磚窯爐改造成鋰渣坯生產線,并購入了桂林鴻程的HLM鋰渣立磨。在生產過程中,他們將鋰渣與添加劑巧妙混合后,用立磨粉磨到0.074mm,再經過噴霧干燥、壓坯、焙燒等工序,產出多孔鋰渣坯板,給鋰電企業浸提碳酸鋰,令人驚喜的是,廢渣鋰回收率超過90%,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。
現如今,鋰渣已不再是“堆在那里等待處理”的負擔,它正成為陶瓷、水泥等行業認可的替代材料。 如果您也在尋求鋰渣高附加值應用方案,歡迎聯系向工,電話:13627861668。